Rss  | 小山屋首页 | 小山会所 | 小山书斋 | 小山画廊 | 小山乐园 | 留言本 | 论坛 | 
当前位置:首页 > 小山书斋 > 儿歌·童谣 > 儿歌杂谈

儿歌杂谈

【字体:
小山屋7371
     儿童口头传唱的歌谣。中国古代称为童谣。儿歌的这一概念,是“五四”以后歌谣学兴起才普遍使用的。

    儿歌大多是大人根据儿童的理解能力、心理特点,以简洁明快、生动形象的韵语写成,并得到儿童们传唱的,也有的是儿童自己在游戏等场合随口编唱的。

    儿歌除了许多有明显教诲意义,对儿童能够起到增长知识、启发智慧和想象、培养品德的作用以外,也有不少儿歌是伴随着游戏唱诵,重在音节和谐,起到统一游戏动作的作用。如跳绳、踢毽、拍皮球等歌。有的有意使用拗口语句,借以训练儿童说话能力,矫正发音。还有一些儿歌原是时政歌谣,它们有的讥讽时政或人物,有的预言政治变化,并利用儿童传播。孩子们在传唱中并不懂得它的含意。

    儿歌一般都比较短小,句式多样,富有变化,节奏鲜明,琅琅上口,易念易记易传。表现手法有拟人、反复、重迭、对答、排叙、比喻、夸张、联想等,其中运用较多的是拟人化。

    中国早在两千多年前的《春秋左传》、《战国策》中就有儿歌的记载,并散见于历代古籍。清代郑旭旦的《天籁集》、悟痴生的《广天籁集》则为儿歌专集。

    “五四”以后,发表儿歌较多的有北京大学的《歌谣周刊》,中山大学的《民俗》周刊以及陈和祥的《绘画童谣大观》、朱天民的《各省童谣集》第一集,刘万章的《广州儿歌》等。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,儿歌专集有《中国儿歌选》(资料本)、《中国歌谣资料》(第一集)、《古代儿歌资料》(赵景深等编)、《儿歌》(中国民间文艺出版社编)、《北京民间儿歌选》(王文宝搜集编选、常惠序)等。研究论文有《1913~1949儿童文学论文选集》等。 (儿歌网站有小山屋的小山书斋《儿歌·童谣》等)

(来源:小山书斋  )

顶一下
上一篇:儿歌的表现手法   下一篇:背儿歌还是背唐诗?
发表评论 共有条评论
用户名: 密码:
验证码: 匿名发表
栏目导航
本栏目热门